202BD半岛4-12-11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4-12-14
 BD半岛“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侨资源是江门重要的资源。图为由台山华侨建筑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翘庐1922”。文剑良 摄  “大桥经济”的浪潮下,江门文旅项目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一直在提速。图为开平塘口夜景。 吴青荃 摄  香港人陈健科没想到,自己在江门台山种咖啡,火了。“我有不少深港两地的亲朋好友在深中通道开通后‘说走就走’,来台山品尝我的咖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就更方便了。”  走在陈

  BD半岛“侨”是江门最大的特色,侨资源是江门重要的资源。图为由台山华侨建筑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翘庐1922”。文剑良 摄

  “大桥经济”的浪潮下,江门文旅项目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一直在提速。图为开平塘口夜景。 吴青荃 摄

  香港人陈健科没想到,自己在江门台山种咖啡,火了。“我有不少深港两地的亲朋好友在深中通道开通后‘说走就走’,来台山品尝我的咖啡。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就更方便了。”

  走在陈健科位于台山端芬镇庙边美良村的咖啡园里,在秋日暖阳里,果实尤其鲜嫩诱人。2018年,陈健科在埃塞俄比亚学习咖啡种植和处理技术后,从那带回了300粒高品质的咖啡种子在台山试种。这6年,陈健科的咖啡豆在江门生根发芽,让台城、三合镇、斗山镇等地的农户种上了咖啡豆,侨都咖啡产业链因此补上了重要的一块“拼图”。

  陈健科在家乡种咖啡树的6年时间里,36公里外的斗山镇发生了巨变,5座“小蛮腰”破海而出,黄茅海大桥在海上勾勒出一条大“C”路线;大桥西延的中和互通立交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斗山出口至中和互通立交5公里路段也在完善升级,更广阔的市场将向江门敞开怀抱。

  长桥卧波,天堑变通途。一条黄茅海跨海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发展按下了加速键。乘着“大桥东风”,江门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凭借其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农文旅产业正迎来新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新机遇与新空间。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共存与互利共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正在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像陈健科这样追着“大桥东风”赶路的“新农人”,在江门还有很多。交通达则产业兴,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头腹地广阔,西岸的终点恰恰就是江门这一大湾区名副其实的“米袋子”“菜篮子”“海鲜铺子”。通道的开通,必将带来人流、物流的聚集。

  秉承资源禀赋,江门全面推行农业产业“链长制”,坚持特色引领BD半岛、市场导向、差异发展,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构建出展现江门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在鹤山市宅梧镇绿湖农庄,憨态可掬的猪住上了5层楼高的“高层公寓”。借力“黑科技”,绿湖农庄不仅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效率化和产业化,而且探索出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成了“农林牧副渔+沼气发电”的立体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使废水最终达到灌溉标准,回用于周边经济林,基本实现“零排放”目标。

  在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支撑下,广袤的侨乡大地上,陈皮、丝苗米等六大优势农业产业大而强,杜阮凉瓜、香水柠檬等大批特色农业小而精,乡村产业各有千秋。目前,我市累计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114个,培育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

  乘风而上,江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自2022年12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县级行政区品牌“开平优品”以来,江门逐步拓展出独具特色的市、县两级“1+7”品牌矩阵。11月29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市级区域品牌“江门优品”品牌面向全国发布,多家知名企业与“江门优品”运营商签订合作协议,首批产品涵盖各县(市、区)15大类、64家企业、134个产品。

  “冷链是关键。”中洋鱼天下大湾区优质水产食品供应链运营中心负责人孟桂鑫表示,冷链可以促进农产品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的转变,还可促进传统鲜活品、粗加工半成品向预制菜系列产品的转变,“江门渔业资源丰富,政府对冷链产业支持力度较大,而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这里投资是非常好的选择。我们已经有项目落地了。”

  2022年,江门成功获得一增量指标并入选2022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成为当年全省唯一入选建设名单的城市,正谋划建设RCEP国际冷链物流中心,打造国家骨干冷链物流网络内外循环门户节点。作为广东省生鲜农产品主要产地和供应地,江门生产了大湾区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4的蔬菜和1/5的肉类;供港澳蔬菜和冰鲜家禽占国内供港澳总量的30%,蛋制品占港澳市场的90%,是港澳生鲜食品主要保障供应城市。

  奥美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沛荣坦言,香港与江门之间物流对接此前并不方便,因为要通过驳船或者将货柜拉到深圳中转,时间比较久。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设,使用货车运输,可以缩短通关时间,货物由粤西经黄茅海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到香港,物流速度会更快。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让香港经济活动落地珠江西岸的便利性极大提高,两地互动更加频繁。香港对于珠江西岸的经济带动作用将大幅提升,间接改善香港和珠江西岸对广西北部湾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拉动作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人大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咨询专家、经济学博士周军民说。

  不久前,台山市斗山镇喜荟酒店,全新打造的中餐厅正式营业。而酒店大门前的园林景观与客房环境亦在紧锣密鼓地优化升级中。“我的酒店就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终点,我们已万事俱备,只待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酒店创始人陈伟明满怀信心地说道。

  在黄茅海跨海通道珠江西岸的起点,一幅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深秋的开平塘口,连片稻田翻起金色麦浪,古色古韵的碉楼错落其间;台山端芬,两万株咖啡树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红彤彤的咖啡果实挂满枝头,喜迎丰收;海宴镇五丰村发挥归侨文化特色,建设归侨博物馆、东南亚风情园,壮大东南亚风情美食、民宿业态,同时创新传统农业,打造供港蔬菜基地、田园生态旅游。

  而百年侨房翘庐,“修旧如旧”后化身民宿,在金秋十月迎接四面八方宾客;赤坎华侨古镇逐渐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新地标,是江门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旧粮仓华丽转身成为新的“打卡地”,被打造成了华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先锋书店……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的深化,将有一批港澳游客往珠江西岸方向分流,而江门就是第一站。”市旅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文飞充满期待。

  5个多月前,深中通道开通后江门的盛况犹在眼前。深中通道开通首周,在江门逗留60分钟以上的深圳移动用户达14.6万人次,市博物馆接受了46个深圳旅游团近4000人的参观预约,环比增长超两倍。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的加速推进,深圳、珠海被“北上”的港澳游客“挤爆”;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通过通道“西游”的港澳游客有望再度掀起文旅热潮。

  在“大桥经济”的浪潮下,这些年江门文旅项目建设及其配套服务一直在提速。目前江门在高标准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累计233公里,沿线个。

  “开平—台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一个全省首批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正在围绕“建设岭南侨乡风韵、精彩山水文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定位,探索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江门样板”。

  得益于农文旅融合发展,江门城市热度和人气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1752.18万人次、旅游收入189.47亿元,分别增长15.3%、23.66%。而江门2024年的热度仅仅是“大桥文旅”的开端。

  江门正在向世界游客发出邀请。同时,这座城市也在为招待好远道而来的客人,默默提升文旅服务配套。江门努力打造“江门3.3精彩之旅”品牌,品牌元素已融入咖啡茶饮、公共交通、研学交流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如今,越来越多商家加入“3.3”的行列中,全市餐饮茶饮等147个商家,推出满减、半价等到店消费优惠,33家酒店向到江游客给予住房、餐饮优惠礼包、延时退房等措施。

  此外,江门保利皇冠假日酒店、亚朵酒店、新会希尔顿花园酒店等8家中高端酒店相继营业,江门文旅服务配套日臻完善,为留住“大桥经济”带来的“长尾效应”蓄足能量。

  江门是侨务资源大市、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素有“中国侨都”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我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五邑银信),哺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等灿若繁星的名人志士,拥有海岛、温泉、森林等丰富的文旅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BD半岛,江门的乡村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的同时,还兼具了深厚醇美的地域人文,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热情好客的民风,都是江门丰富的精神文化世界的体现。这些特色和亮点都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江门应该充分展示并利用好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并借助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加强与深圳、香港、珠海、澳门等周边城市联动,推动跨区域合作、实现协同共赢,让海岛游、乡村游等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更多元、个性化的旅游休闲体验。

  当前,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全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开平—台山”作为全省首批试点、粤港澳大湾区西翼唯一试点,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江门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江门要把握机遇,大胆探索,结合“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整合资源力量,进一步完善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展示自己的优势,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先行实践地,并总结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更大范围的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0月26日,祖籍台山市台城街道泡步村 官步里、朱氏家族50多名后人齐聚故里,见证翘庐光辉重现。这幢建于1922年的台山华侨建筑,在闲置荒废近40年之后,以“翘庐1922”民宿的身份重获新生。

  翘庐由旅缅甸华侨、华裔建筑设计师朱锦翘设计兴建,坐南向北,两层土木结构,占地约500平方米,与毗邻的陈宜禧铁路官步站仅50米。屋内柱、梁、枋、檩、板、椽等均为缅甸实木,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优质柚木、菠萝格、坤甸等名贵木材。

  林志成在深圳的广告行业创业20多年,是深圳五邑商会副会长。一次偶然,他经过泡步村,见到翘庐,便萌生了改造的想法。经多方沟通,朱氏家族同意将翘庐交给林志成进行文旅开发运营,并于2023年初签订委托合同。

  在一年多的修缮时间里,林志成和团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悉心修缮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力求保留翘庐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比如保留原有的法式风格、小花砖、缅甸木材房梁等。林志成还在翘庐内打造咖啡厅、茶馆、会客厅、餐厅等休闲空间,同时引进专业的民宿管理服务团队。目前,“翘庐1922”民宿项目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为什么愿意投入这么多时间和资金在翘庐上?在台山的乡村开民宿,真的有前景吗?对此,林志成很笃定,他说:“我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机遇。”

  在他看来,台山充满魅力。这里有浓郁深厚的华侨文化,有精美绝伦的华侨建筑,有数不胜数的特色美食,可观海,可赏稻。在旅游业强势复苏的当下,台山绝对是“潜力股”,对湾区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如今,台山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深中通道已经开通,黄茅海跨海通道今日开通。林志成分析,黄茅海跨海通道开通后,从台山驾车到珠海金湾最快只需半小时,交通的改善能带动更多湾区游客到台山游玩,这对台山的民宿业来说是很大的利好。

  为了抢抓“大桥经济”机遇,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游客,林志成正着力提升“翘庐1922”民宿的管理水平,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提升研学、摄影、餐饮等功能BD半岛。“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翘庐打造成高品质、多元化的民宿和侨居复活的典范,并激发更多有心人参与台山华侨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林志成说。